黃山市徽州區一個名為洪坑的小山村,是洪建華的出生地,這里徽文化底蘊深厚,至今,村里還佇立有5座滄桑的牌坊、一座狀元廳和多所祠堂。初中畢業后,洪建華開始跟著舅舅學木工,對家具上的雕刻深感興趣,花鳥蟲魚都被他雕得活靈活現。
徽派竹刻細雕琢
――記民間藝術家洪建華
37歲的洪建華長相很清秀,臉上常掛著幾分靦腆笑容。但提及竹雕,他立刻有著說不完的話題。
黃山市徽州區一個名為洪坑的小山村,是洪建華的出生地,這里徽文化底蘊深厚,至今,村里還佇立有5座滄桑的牌坊、一座狀元廳和多所祠堂。盡管經歷了幾百年風雨,這些古老建筑上的雕刻仍紋路清晰。從記事起,精美的木雕、磚雕、石雕便開始成為洪建華最初的“藝術啟蒙”,路邊撿到古怪的草根木塊,他也覺得好玩,常拿回家來雕些小玩藝。
初中畢業后,洪建華開始跟著舅舅學木工,對家具上的雕刻深感興趣,花鳥蟲魚都被他雕得活靈活現。一次到屯溪老街“淘寶”,他竟在舊書攤翻出了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所著的《竹刻》。他盡管口袋里只有20塊錢,卻立刻用18元買回了這“無價之寶”。不久,雕刻便成為了洪建華的專攻方向,木工活兒也由此放棄。照著牌坊刻獅子雕繡球、下地干活找怪異木樁雕走獸,洪建華四處練技術、找靈感,甚至一聽說附近哪個村子有好看的石雕、木雕,不管遠近,一定要趕去看看,琢磨雕刻技法。潛口民宅、呈坎古村、棠樾牌坊群、屯溪老街,都曾是他的學習地,為此,家人都說“著了魔”。
竹雕是個體力活兒,竹子是直紋,沒有緯路,得順著竹子的“性子”雕,一坐下來就得十幾個小時,眼脹、肩酸、腿麻是常事;竹雕又是個腦力活兒,所有細節都要經得起推敲,粗看、細看,都得有“看頭”。因此,他“幾乎每晚都忙到12點,除了睡覺吃飯,手就沒有離開過竹子和刻刀。 ”他從此落下了職業病――手指頭明顯變粗大,并且偏向一個方向。 “但對我而言,竹雕,是一種最大的快樂! ”
2006年,洪建華作品《竹林七賢》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,這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該館收藏的第一個現代竹刻藝術品;他也被授予“全國青年優秀工藝美術家”和“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”榮譽稱號;竹刻插屏《踏歌圖》在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金獎;“竹溪堂”雕刻作品獲“國外使節最喜愛的中國優秀民間文化品牌”。